半个多世纪以来,红色经典《林海雪原》的故事风靡中国。《林海雪原》是根据军旅作家曲波同志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。小说一经问世,当时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。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、京剧、话剧、电视连续剧、连环画等等一系列文艺作品可以说家喻户晓,广受大众欢迎。东北民主联军以少胜多、深入匪穴的孤胆英雄杨子荣的英勇故事引人入胜,更是让人久久难忘。
曲波15岁高小毕业后参加了八路军。1943年进入胶东抗大学习,毕业后在胶东军区任报社记者。1945年,担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,1946年冬,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,深入林海雪原,与国民党在牡丹江一带的残匪周旋。经过近半年的艰苦斗争,终于歼灭了这些顽匪。这是作家后来创作《林海雪原》的重要生活基础,1950年曲波因重伤转业到地方工作,1952年他以顽强的毅力写作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,1956年8月完成了40万字的书稿。曲波的创作得到他的妻子刘波的大力帮助。刘波(离休前任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)是他作品的第一读者,她和曲波是青年时代同生死、共患难的战友,她除完成医务本职工作外,还对曲波的创作积极参加探讨,并为他抄写了大量稿件。继《林海雪原》之后,曲波又创作了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长篇《山呼海啸》和《桥隆飙》。《桥隆飙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胶东半岛为背景,塑造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草莽英雄人物桥隆飙,并通过描绘他和“飙字军”从自发抗日到加入八路军,成为人民军队这一曲折复杂的过程,展现了桥隆飙身上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义薄云天的生死豪情,同时也书写了一段在红色年代中绿林好汉们的草莽传奇。
《林海雪原》的创作背景
2004年徐东春在北京见到了曲波的夫人刘波,随后写了专访《曲波夫人回忆“林海雪原”的日子》发表在《中国国防报》。刘波在回忆曲波创作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时说:“曲波生前曾谈过‘小白鸽’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。他说,在茫茫的林海中,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。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。为什么我要写一个女卫生员呢?我想,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,在森林里除了大雪就是野兽和土匪,单纯地记叙这些太冷酷了、太单调了。所以我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‘小白鸽’。如果你们要问‘小白鸽’是参照何人塑造的?我可以告诉你们,是我的爱人。她活泼伶俐、聪明能干,14岁参加抗战,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、医院党委委员。我就以她的性格特征,创作了白茹这位‘万军丛中一小丫’,以此烘托和平的气氛。”“小说初稿完成,送出版社审稿。出版社的同志建议将白茹和少剑波的爱情故事增加篇幅,独立成章。曲波听后,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少剑波和‘小白鸽’的爱情故事扩展了两章。所以,小说《林海雪原》中的人物有生活的真实也有艺术创作。”多年来,很多人包括一些战友和读者,把曲波当成少剑波,称刘波为“小白鸽”。谈到曲波夫妇相识过程,刘波说::“我和曲波是山东黄县老乡,但参加革命前彼此并不认识。‘七七’事变后,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。我俩受抗日思潮的影响,于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。当时曲波15岁,我14岁。曲波16岁就在胶东军区13团当文化干事,17岁当指导员。我15岁在胶东军区后方医院当护士长,同年入党并任医院党委委员。1942年,曲波带领工作检查团到医院检查工作。我们第一次相识,后来经过几多曲折。1946年,曲波由于肠道疾病住院治疗。共同的战斗经历、特殊的医院环境使我们结下深深的情意。这一年在组织的安排下我与曲波举行了简朴的婚礼。婚后第二天,曲波就去参加剿匪战斗了。”
著名作家曲波 1948年4月曲波在法库战役中左臂负伤后与刘波合影
徐东春在写到:当我问起小说《林海雪原》的创作过程时,刘波老人说:“曲波亲身经历并指挥了林海雪原剿匪战斗。惊险激烈的战斗经历使他积累了大量素材。当小说初稿写完前3章有15万字时,他感到自己的文字不能表达内心的情感,一气之下把原稿付之一炬。可牺牲的战友的英勇事迹激励他坚持写下去。一天夜里,当曲波写到杨子荣牺牲的章节时,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,潸然泪下。他把我叫醒说,他写到杨子荣牺牲……写不下去了……所以小说《林海雪原》开篇就写道,以最深的敬意,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、高波等同志,以表达对战友的深切怀念。小说的前半部分是在齐齐哈尔写的,后半部分是在调到北京后写的。前后共经过一年半业余时间的艰苦创作,小说《林海雪原》终于写完了。曲波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。”
《林海雪原》故事梗概
1946年冬天,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,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,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。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,流窜到我军后方。小分队在向威虎山匪窠开进途中,白鸽救了一个被杀伤的女人,并跟踪敌人发现了神河庙老道士实际上是威虎山匪帮的情报员。小分队设下埋伏,抓获了座山雕手下的情报副官一撮毛,缴获了敌匪的地下先遣军联络图。经反复提审一撮毛和小炉匠,初步了解到威虎山座山雕匪帮的情况,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:打进威虎山内部,探得敌情,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。少剑波召集会议反复推敲了杨子荣的设想,迅速据此制订了周密的作战计划。
杨子荣化装成已被消灭的另一伙土匪许大马棒的饲马副官胡彪,只身来到威虎山。在威虎山上,巧妙地应答了座山雕及手下“八大金刚”的多方盘问,并利用座山雕急于扩大实力、扩展地盘的心理,献上了缴获的敌匪地下先遣军联络图。初步得到了座山雕的信任,并被封为威虎山上的“老九”上校团副。座山雕精心布置了一场“与来袭共军激战”的假战斗,暗中考察这个“老九”是真是假。杨子荣提着枪也冲了上去,很快他就发现这些人只大喊大叫,枪都打到天上去了。他知道座山雕是在考验他,于是大打出手,连着打死几个匪徒,座山雕一看打死了弟兄,便对杨子荣大喊:“行了,老九!这是在演习。”消除了座山雕的疑心,并将计就计乘机送出了所摸索清的情报。
现代革命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“打虎上山”一幕中的杨子荣
现代革命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照
长篇电视剧《桥隆飙》剧照
少剑波率小分队进驻与威虎山遥遥相望的夹皮沟,一边发动群众,组织生产自救,组建民兵队伍;一边抓紧滑雪练兵,积极备战。多年来饱受土匪侵害的百姓在小分队组织下,开动火车,用山内的木材换来了生活必需品,李勇奇等一批青年积极参加了民兵训练,拥军爱党、消灭土匪的热情空前高涨。突然传来了出山的火车遭土匪袭击的消息,被押解的俘虏小炉匠乘机逃脱,去向不明。少剑波心想,如果小炉匠逃回威虎山,敌人内部的杨子荣就危险。正在此时,经过多日奔波的“长腿”孙达得,送来了杨子荣传出的情报。少剑波当机立断,率小分队和民兵火速出兵。游击队员们滑着雪橇,箭一样穿行在白皑皑的雪原上。
大年三十,威虎山要摆“百鸡宴”,让杨子荣担任值日官和“百鸡宴”的司宴官。白天杨子荣指派着全山的匪徒把威虎山前前后后,摆了六六三百六十根松明火把,说是“山光普照”,还把大厅里里外外安上了60盏猪油灯,说这正应座山雕的六十大寿。他还说服座山雕以大庆为名,要把今年的百鸡宴全摆在厅里,以便于小分队进来一网打尽。座山雕对他的这些安排大加赞赏。天近黄昏,“百鸡宴”即将开始,从火车上乘机逃跑的小炉匠逃回了威虎山。杨子荣震惊之余,决心随机应变,先发制人。于是,当着座山雕和“八大金刚”的面,杨子荣利用小炉匠不敢说出自己被俘经过的弱点,嘻笑怒骂,逼得小炉匠前言不搭后语,小炉匠气急败坏喊道:“你不是胡彪,你是共军”。杨子荣很想一枪打死他,与敌人同归于尽,那样他就前功尽弃了。他仍继续镇定自若地与小炉匠舌战,直追问得小炉匠破绽百出,引起了座山雕的怀疑,最终座山雕开枪处决了小炉匠。杨子荣在“百鸡宴”上八面威风,巧施安排,匪徒们个个喝得烂醉如泥,东倒西歪。小分队及时赶到,杨子荣和战友们,一举全歼威虎山的这伙顽匪,战斗取得了全面的胜利。(东北民主联军:即东北人民解放军,东北野战军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基础)
海林市人民广场的曲波雕像
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剧照海报
曲波(1923.2-2002.6.27 )山东省黄县(今龙口市风仪区枣林庄)人,1923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。父亲当过染匠,后失业归农。曲波只念过五年半私塾。13岁失学在家务农和樵采,15岁入八路军胶东公学(今鲁东大学)。他少年时代曾熟读了《说岳全传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中国古典小说。1938年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。抗日战争时期,他在山东地区作战,曾任连、营指挥员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部队开赴东北作战。
解放战争时期,曲波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。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,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,进行了艰难的剿匪战斗,解放东北的战争中两次身负重伤。在参加第二次辽沈战役时曲波身受重伤:发着高烧,脸色苍白,因股动脉受伤,大腿骨折当时生命非常危险,急需输血。妻子刘波正在怀孕为他输了200cc,救活了他。1949年4月5日刘波生了一个儿子,三代单传的曲波非常高兴。1949年下半年曲波能够拄着拐杖走,就非要出院回部队。听说重庆舰起义,要组织一个海校。他就给组织写信,信中写道:“苏联有个无脚飞将军。我不能干陆军,就去海军学校工作。”他去了安东海校,任二大队政委。校长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,培养的不少官兵后来都成了海军的骨干。1950年12月,曲波依依不舍地脱下军装,担任沈阳机车车辆厂党委书记、副厂长,后来又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当书记。到了齐齐哈尔他才有了一个家,当时曲波夫妇已有了四个孩子,最小的女儿有两三岁了。工厂离宿舍较远,有时踏着大雪归来,就会想起飞袭威虎山的狂风暴雪的日子。他在《林海雪原》的后记中曾这样写道:“及抵家,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,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……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,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,这一切,杨子荣、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,也没有享受到,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,在最艰苦的年月里,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。”
1955年初,中央决定所有机械车辆厂归一机部管理,曲波奉命来到北京担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。1955年他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。1957年作家出版社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。该书出版之前,1957年2月,《人民文学》以《奇袭虎狼窝》为题,选载了《受命》、《杨子荣智识小炉匠》、《刘勋苍猛擒刁占一》、《夜审》、《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》、《破天险奇袭奶头山》六章。1958年6月《奇袭虎狼窝》被译成俄文,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席在苏联塔什干召开的亚非作家会议时,该文是带去的文学作品之一。《林海雪原》先后被译成英文、(苏军事文艺出版社1959年)、俄文、日文(日文有冈本隆三出版社(1961年4月15日)和平凡社(1962年)两个译本)、蒙古文、朝鲜文、越南文(1959年)、挪威文(1976年)、阿拉伯文(1976年)。曾被翻译成英文、日文等多种文字,也多次被改编为电影、电视连续剧和京剧等。该书国内多次印刷,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313.60万册。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、电视剧、戏剧上演。电影《林海雪原》和根据小说改编的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在全国影响很大。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。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《山呼海啸》和《桥隆飙》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。《桥隆飙》于1979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。出版前,《山东文艺》全文连载;《解放军文艺》1963年选载过《三古镇》、《见面礼》、《一夕观》、《不留神》、《走狂飙》、《飞车骑》6个章节。《桥隆飙》总印数据不完全统计为150万册。他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小说《热处理》、《争吵》和散文《散观平武》等。
生活中真实的杨子荣
《林海雪原》中塑造的我军侦查英雄杨子荣的生活原型就叫杨子荣。杨子荣(1917-1947),原名杨宗贵,山东牟平人。1945年参加八路军,历任战士、班长、团侦察排长等职。参军只有一年多时间。从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,他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,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,多次立功受奖,并被评为“侦察英雄”、“战斗模范”。1947年,一举将“座山雕”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、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,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。在继续追剿丁焕章、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,时年仅30岁。
生活中真实的杨子荣和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中的杨子荣照片
1929年杨子荣一家因生活所迫,迁往安东谋生。12岁的杨子荣,在安东一家私营缫丝厂当童工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军侵占安东地区,杨子荣的父亲染病身亡。母亲领着两个妹妹回山东老家,留他在安东继续谋生。四年后,他和老乡结伙到鸭绿江上当船工,顺水放排,逆水拉纤。后来,他被日军抓当劳工,流放深山采矿,过着牛马生活。他饱尝了人间的疾苦和亡国奴的滋味,结识了不少患难与共的朋友。1943年,他不忍洋人的欺凌,带头打了为洋人服务的工头,从东北跑回山东家乡。他回家以后,秘密加入民兵组织,积极参加抗日斗争。1945年8月他参加八路军解放牟平城的战斗。同年秋,29岁的杨子荣报名参加八路军,编入胶东海军支队。10月下旬,胶东海军支队赴牡丹江地区剿匪,11月,杨子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部队改编后,杨子荣编在牡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。首长见他是个“年龄不轻,军龄不长”的老兵,便分配他到伙房当炊事员。他经常冒着敌人的炮火,把热饭送到前线,帮助抢救伤员,关键时刻还给排长、连长出主意、当参谋,博得指战员的称赞和爱戴。
牡丹江地区匪患严重。杨子荣所在部队,担负着剿匪、保卫土改的重任。首长派杨子荣等30多人,化装成便衣,先行到达海林镇。杨子荣进入有百余人枪的地主武装孙江司令部,敦促其放下武器,拒降者,就地缴械。1946年2月2日,海林镇解放。一次夜行军,拂晓前在密林中跟绰号“姜左撇子”的惯匪遭遇。杨子荣巧逼姜的副官喊话,智擒“姜左撇子”及姜部百余人。1946年3月20日早晨,三营在杏树沟追击李开江部李匪据险顽抗,杨子荣与营长交换了作战意见,部队正面佯攻,进行火力侦察。杨子荣带领一班人迂回到敌人阵地侧后,他示意副班长和战士隐蔽好,独自一人跃出掩体,巍然挺立在敌群中,威逼400余名敌人放下武器,迫使匪首李开江、张德振投降。杨子荣被评为团战斗模范。大股匪徒歼灭后,小股残匪流窜于深山老林中。部队首长组建武装侦察小分队(团侦查排),消灭残匪。小分队负责人由既熟悉当地情况,又有独立指挥作战能力的杨子荣担任.小分队组建后,首先生擒了所谓许家四虎(许福、许禄、许祯、许祥),消灭了九彪李发林、马希山等惯匪,其后杨子荣带领四名战士,化妆成敌人,深入林海雪原,摸清敌情。
1947年1月下旬,海林县模范村农会主席贾润福突然接到牡丹江一带匪首“座山雕送来的恐吓信,信中要当地老百姓送10袋白面,20件棉衣,限时送到指定地点,不然就要来村子烧杀抢掠。牡丹江军区第2团从当地群众中得到被称为“座山雕”的国民党“东北先遣军第2纵队第2支队”司令张乐山在海林县境内活动的线索,遂派侦察排长杨子荣带孙大德等5名战士化装成土匪吴三虎的残部前去侦察。杨子荣等人到达夹皮沟山林中,几番巧妙地与“座山雕”派出的探子接触,终于取得了其“信任”,打入“座山雕”隐居的地窝棚据点。1947年2月6日晚,杨子荣只身打入虎穴。2月7日,一举将“座山雕”张乐山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、秘书官李义堂等25人全部活捉,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。为表彰杨子荣的英雄事迹,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他“特级侦察英雄”光荣称号并给杨子荣记了三等功。
2月23日,杨子荣在同部队继续追剿丁焕章、郑三炮等匪首。当时天色已经放亮,杨子荣乘土匪酣睡未醒之际,上前一脚踢开土匪居住的窝棚木门,喝令土匪投降,不料想有一个土匪这时并没有睡着,他抄起身边的步枪就朝门外开了一枪,这一枪正打中杨子荣,杨子荣重重地倒在地上,停止了呼吸,他牺牲时年仅30岁。战士们一拥而上,将顽抗的郑三炮等几名土匪统统消灭掉了。杨子荣的遗体被抬回海林县城,牡丹江军区司令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。杨子荣生前所领导的侦查排,命名为“杨子荣排”。烈士的遗体安葬在海林县烈士陵园,1981年4月,海林县建起了杨子荣纪念馆。
电视连续剧《桥隆飙》剧照
电视连续剧《桥隆飙》海报
2010年10月18日,海林市举行《林海雪原》作者曲波的雕像落户揭幕仪式。牡丹江市委、市人大、市政协有关领导,海林市委、市政府领导及各界干部群众1000余人参加了仪式。曲波的爱人、86岁高龄的刘波老人及其小女儿、女婿、外孙一行4人应邀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仪式。曲波雕像坐落于海林市人民广场。雕像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李镝教授负责设计,整体高2.4米,其中像高1米,基座高1.4米,雕像采用写实风格,由紫铜铸造而成。曲波同志是侦察英雄杨子荣的亲密战友,曾任牡丹江军区二团副政委,驻守海林,参加了牡丹江地区和海林的剿匪、土改和建政斗争。1956年曲波以剿匪为题材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《林海雪原》。这部小说及其改编的电影、京剧、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得到广泛流传,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血与火的抗争中淬炼出来的“越是艰险越向前”的精神深入人心,使得林海雪原、威虎山和杨子荣享誉全国,为海林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。
来源:雾松飞鹤_新浪博客